北周大定元年券商B杠杆,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了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历史上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在北方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
在文帝的励精图治下,隋朝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同时国家未来的合法继承人也已明然,成为不可撼动的事实。
然而,就是在这种看似既定的事实下,杨广却一步步逆袭夺嫡,最终让文帝罢黜太子杨勇以次子的身份登上帝位。杨广又是怎样上位的呢?
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性格使然
早年征战夺取江山的艰险历程使文帝变得十分多疑。特别是在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上,尤为严苛,总是以自己的经历来要求子女的行为。
到了晚年之后,文帝猜疑之心更甚,已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即便是对自己的子女也不放心。而独孤皇后作为文帝唯一的妻子,与文帝甚是恩爱,她的话文帝总会再三斟酌。文帝每次上朝都会带上独孤皇后,文帝坐于朝堂之上,独孤皇宫居于文帝之后的小阁之中。
此外,独孤皇后是鲜卑人士,对汉族的三妻四妾的行为很是厌恶,而文帝又是一个惧内的皇帝,为了讨妻子欢心,和独孤皇后生活期间,从未选妃纳妾,对独孤皇后的意见也基本上是完全采纳。
在文帝的宠爱下,独孤皇后自然而然也将自己爱情观、价值观带到了自己的子女身上。
她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自己跟文帝一样实行一夫一妻制,一生只忠于一人。可惜杨勇好奢侈,喜欢穿绣花衣服,同时又喜欢肤白貌美的妾室。
这使得文帝和独孤皇后对于杨勇不甚满意。可以说独孤皇后和文帝的性格是杨广登上帝位的一个可利用因素。
政治上的贤内助
萧妃是西梁孝明帝之女,后嫁给杨广。萧妃一个端庄典雅、聪慧娴熟的女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知礼仪、懂人情、识事故,有着精明的政治头脑。
同时,早年的坎坷经历,又养成了萧妃谨慎缜密的性格,对于人情世故的体察细心妥帖。作为帝王家的儿媳,萧妃深知讨公婆的欢心有时要比夫妻之情更为紧要。
当得知自己的夫君杨广志在夺嫡后,萧妃自是全力支持,她利用文帝和独孤皇后对自己的喜爱,接近文帝和独孤皇后帮助杨广打探消息,同时以自己对时局的独到见解一步步帮助杨广讨得了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欢心。
储君的选立既是国家大事,同时也是皇家内部自己的私事,既然是家事,那么一个家庭中的亲疏远近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一点,杨广夫妇心知肚明。
因此,萧妃的配合下,杨广以勤俭节约赢得了文帝的肯定,以至善至孝、用情专一打动了独孤皇后。可以说杨广夺嫡计划的施行与最终实现,与萧后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杨素的帮助
杨素身为隋朝最有势力的权臣,为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安定有着不世之功绩,且深得文帝与独孤皇后的赏识,可谓贵极人臣,朝野内外有着极高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杨广看来,杨素能否倒戈于他,是他夺嫡道计划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要让杨素倒戈却绝非易事,就在杨广苦恼该如何让杨素帮助自己时,杨素胞弟杨约的出现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由于杨素平日名震朝野,得罪了不少权臣,尤其是太子杨勇身边的权臣恨不得将杨素除之而后快。于是杨广派人花重金买通了杨约,并让宇文述向杨约阐明其中利害关系,劝其兄长杨素帮助自己成就帝业。
杨素身为一代奸雄,能贵极人臣,自然也不简单;听完杨约的言辞之后,他就明白自己的弟弟怕是被晋王收买了。
不过,这并没有让杨素反感,他反而很欣赏这位皇子的胆识和谋略。
在将杨广和杨勇进行一番对比思量后,杨素最终下定决心决定帮助杨广成就帝业。
他利用宴会,旁敲侧击试探独孤皇后的口风。宴会后,杨素心中大致有了结果,同时也更加有恃无恐。他开始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大肆活动,广造舆论以诽谤太子杨勇,同时又在朝野内外大力夸耀杨广,称赞其功绩。
600年始,文帝日渐苍老,对太子杨勇的猜疑愈发严重。同时,加之独孤皇后的原因,同年9月文帝最终决心废除太子杨勇,下令杨素带兵搜查太子处。
最终,在杨广和杨素等人的合谋下,杨勇被软禁于东宫。同年,文帝废黜太子并处决太子一处党羽。至此,宣告了杨勇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杨广的夺嫡计划最终成功。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性格和努力之外,外界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杨广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依靠自生努力扳倒杨勇外,机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如果不是文帝和独孤皇后性格使然,让杨广抓住突破口,即便他再有心机,也改变不了杨勇登基的结局。
正因为有了文帝和独孤皇后这一突破口,杨广后续的一切努力才会有结果,萧妃的配合才能恰到好处,杨素的计谋也才能成功实施。
缜密的政治思路
此外,在迎合父母之余,杨广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深知自身政治势力在自己夺嫡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招贤纳士上,杨广重才惜才,从不自持身份,轻视文人学士。
每当接见文人学士时,不管有多忙多累杨广总是亲自接见,以礼相待,这让很多文人学士大为感动,对杨广赞誉有加,愿意为他效力。
后来,凭借宇文述、杨素等人的力量,杨广的权力不断集中,出现了与太子杨勇分庭抗礼甚至有所超越的局面。
但是,对于杨素、宇文述等人杨广依旧不放心,他认为朝堂臣子是靠不住的只能相互利用,真正能为自己所用的只有自己的亲信。
于是,这一时期杨广更是广招贤才,大肆培养自己的势力,丰满自身羽翼,这群为杨广所擒之文人被称为王府学士,鼎盛时期,更有百人之多。这其中,不乏当时极负盛名之人,如王锡、诸葛颖等就曾是王府学士中的一员。
杨广招揽文人学士除了他本人喜爱文学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政治意图。
杨勇被立太子之后,虽然文帝和独孤皇后略有不喜,但是太子杨勇在朝中威望很高,手下门客更是人才济济。
只要不犯大错,杨勇继位一事便是名正言顺之举。因此,杨广广招贤才,礼贤下士,为的就是通过这些知名度很高的文人墨客,为自己造声势,扬功绩,赞美名,以此来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达到与太子杨勇相抗衡的目的。
同时,这些文人学士在府内不仅可以帮自己出谋划策,而且一旦进入朝野将会成为自己强有力的政治势力。
改变命运的两次战役
公元588年,坐拥江山的文帝看着还未收复的陈国,决心一统中原,建立不世之盛业,伐陈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文帝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完成天下一统;二是让太子杨勇获取军功,为继位做准备。可惜杨勇在出征前夕,饮酒大醉,校场点兵之时,误了时辰。
文帝见此状况,面容恼怒、心中大为不悦,觉得太子杨勇不堪重用。为了万世之基业,一番考量后,决定任命次子杨广为三军统帅,带兵伐陈国以定天下。
杨广不失所望,陈国被灭,其府库满是财宝。看着堆砌成山的财宝,杨广并未心动,他深知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大隋刚刚建立不久,文帝虽励精图治但奈何国库空虚,国家正值用钱之际。随即,他命人封府库,将陈国所获财宝悉数运回都城。
果然,文帝大喜,称赞其不但才华横溢、治军严明而且有孝心,军营内外无不称赞杨广之品行。
曾几何时,郭台铭无比狂妄地在公众面前撂下这句话。
而后,杨广又处决了一批陈朝剥削百姓的贪官恶吏,安抚江淮百姓,成功赢得了江南地区人民的拥护。
平陈次年,北方突厥达头可汗兴兵作乱边境。为了彰显大隋盛世国威,给予北方突厥致命的打击,文帝决定迎战突厥,以安边境,随即又任命杨广为行军元帅。
这一次,杨广同样没有辜负文帝的期望,大破突厥,致使边境蛮夷不敢兴兵作乱。此战过后,北方突厥一蹶不振,不敢涉足中华大地一步,天下得以安宁,边境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伐陈之战和平定突厥之战的胜利,使得杨广在内政与边功的军政格局中迅速站稳了脚跟。同时,也使杨广名正言顺拥有了自己的军事势力,这为杨广后来登上帝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谓是改变他命运的两场战役。
杨广之所以能登上帝位,与他的性格和其自身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工于心计的性格是他成功的一方面他对妻子的专一、不宠爱妾的行为迎合了独孤皇后的爱情观,深得母亲的喜爱。而他不享奢侈、勤俭持家的行为迎合了文帝的人生观,深得父亲的喜爱。
在他的刻意表现和杨素等文人势力的造势下,渐渐在朝堂内外获得了仁孝之美名。
而他缜密的政治思路、两次卓越的战功是他成功的另一方面,礼贤下士,广招贤才,不仅让他声名远播,而且使他拥有了足以与太子杨勇相抗衡的政治势力,从而丰满了自己的羽翼。
伐陈之战、抗突厥之战两次征战的胜利,不仅使他获得了文帝的肯定,而且也培养了自己的军事势力。
可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杨广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次子,轻言放弃,平庸一生,而是抓住机遇,挑战命运。
历史上,对于杨广的评价历来功过不一。但归结起来看,他绝不是一个昏君;如果他是一个昏君又怎么可能打破中国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夺取太子的帝位呢?
他的成功是自身内部因素和社会外界因素的相统一,他能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成就帝业原因无外乎有五。
其一,他不但善于把握机遇,而且能够在绝境中创造机会;其二,他有一个政治精明的贤内助,萧妃的配合在这场夺嫡戏码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三,在上他善于心计能取悦于父母,在下能够礼贤下士,结交权臣;其四,他善于隐忍刻意伪装自己,使生性多疑的文帝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转而猜疑太子杨勇;其五,众兄弟中,他南征北战,战功卓越,有强大的军事背景。
杨广其人才华横溢、雄才大略,更有此等谋略,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能与之相媲美者,屈指可数,他本可以成就一番宏图伟业,只可惜过于骄奢,没有顾及百姓。“虽是暴君券商B杠杆,但仍作出了不少影响当时及后世的重大功绩,因此是功过参半、可褒可贬的君主。”
杨勇杨素文帝杨广独孤皇后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免息配资十大平台_炒股配资代理_免息配资公司观点